加快构建灾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发布时间:2020/05/25 阅读数:492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范围内口罩普遍脱销,医用酒精、消毒液、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耗材、医疗设备等一度供给不足,给疫情防控造成了极大挑战。
为应对口罩、防护服、防护镜、防护手套等物资短缺的问题,国家迅速组织应急生产,要求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并扩大产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转产,并进行定点采购和保底收储。“尽管国家投入巨大,但应急物资的生产并非一帆风顺。以生产口罩为例,生产技术并不难,难的是整个产业链必须协同运转,要有足够的设备,足够的原材料,高效的运输力量等,才能保证防疫物资及时到达抗疫前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告诉《中国科学报》。
中国生产的口罩等防疫物资在出口的过程中还暴露出标准互认的问题。中外产品质量认定标准等的差异,导致部分防疫物资无法及时到达全球居民手中。此外,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灾害发生类型和严重程度各异,对应急物资的要求不同。刘艳介绍,我国当前储备物资的种类主要是帐篷、棉衣、棉被和救生装备等,此次新冠疫情缺少的口罩、防护服、防护镜、防护手套等储备量较少。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资保障中的关键一环。为了迅速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灾害性事件,增强医疗卫生、食品等各类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应该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与配置体系迫在眉睫。”刘艳告诉《中国科学报》。
她建议,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可以采取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国家储备以“政府仓库式储备”为主,民间储备以“企业市场化储备”为主。政府仓库式储备要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评估,确定保有一定量库存以备应急。企业市场化储备包括成品储备和原料储备,也包括中间品储备,保障“规划储、备量足、成本低、调集快”的应急储备目标。两者结合,有利于降低储备成本。
此外,刘艳认为,应该加速推进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快完善出口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应急物资进出口的检验工作,将应急物资的质量维护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编辑整理: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hljkx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