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04 阅读数:419
胡瑞
摘 ?要:儿童道德教育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儿童品德的活动过程,它致力于对儿童品德及人格素质的培养。家庭场域在儿童由自然人转变为道德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孝亲教育、礼让教育、诚信教育、勤俭教育是我国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品格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 ?道德养成 ?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c)-0207-03
Abstract: Children moral education is an activity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social morality into children moral character, which is devo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 moral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quality. Family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 changing from natural person to moral perso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courtesy education, honesty education, diligence and thrift education are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family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family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moral cognition, moral behavior and moral character.
Key Words: Children; Moral cultivation; Mora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1 ?家庭与儿童道德教育
家庭是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对儿童的道德习惯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儿童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重新审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应回到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家庭。
1.1 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其组织关系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领养关系,这些关系成为家庭成员共同生活连接的纽带。家庭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的生存活动、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交往活动,以及日常交流的思想观念活动等,这些活动具有经验性、反复性、习惯性的特点。家庭教育则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长辈依据自己的期望,自觉地、有目的地对子女或晚辈施加影响。影响的方式包含家庭境遇、言语行为和心理氛围,孩子受到影响后的表现直接反馈于家长,因此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1]。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對儿童的社会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1.2 儿童道德教育的内涵
儿童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质。儿童的道德发展按照知、情、意、行的次序进行,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到道德意志再到道德行为,不断升华。儿童在很小的年龄就对某些行为产生自己的认知,在认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判断和理解简单、表面、浅显,仅局限于好和坏的表示。伴随着道德社会化,个体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儿童在追求真的同时也在探究着善,并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心理结构。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其独特的成长特点,儿童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遵循着儿童成长的规律。“现代道德发展理论之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于理解儿童道德教育的阶段性内容和阶段性方式具有指导作用[2]。它提醒我们,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要特别考虑不同阶段的特点,使教育有益并且有效。
1.3 家庭教育与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家庭在儿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通过家庭习得道德标准,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从一个自然的人学会过道德生活,这样的道德生活包括发自内心主动去关爱他人,在面对相互冲突的道德原则时,能够准确做出道德判断并进行道德行为,这一系列发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都是儿童道德外化的表现,家庭关系是儿童道德最早的社会关系,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道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儿童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善恶标准首先都是从家庭教育中习得的[3]。家庭教育是融合于家庭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教育,是对于儿童可以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式的显性道德教育,是可以通过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活动形成润物细无声的隐形道德教育。同时儿童道德教育可以巩固家庭教育的效果,儿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日常的行为,有助于优良家风的形成。可见,家庭教育与儿童道德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2 ?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的生活性以及儿童道德教育的规律性,决定了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需要延续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及道德教育。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易经·蒙》上记载:“蒙以养正,圣功也”。因此,可以发掘我国早期的童蒙教育的教育资源,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2.1 孝亲教育
所谓孝亲,是指孝敬父母、侍奉双亲。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孝亲文化一直植根于中华大地上。《三字经》《孝经》《老子》《尚书》等传统经典著作都表达孝的情感与含义。孝是善心、爱心和良心的集合体,是各项美德形成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童的孝亲教育,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二十四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国同构的理念日渐式微,现代社会制度不再是过去的封建等级制度,家庭结构不再是过去的大家族式,人们对于传统孝亲观念的认同感正在下降,传统的孝亲教育在儿童教育过程中也正失去重要地位。虽然我国传统孝亲教育中,有些不切实际荒唐的愚孝故事,但是崇尚孝德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和扶助的责任这是传统孝亲教育的内涵,更是现代社会的孝亲教育的需要倡导的时代内涵与法律义务。新型的孝亲教育需要由教育儿童尊重父母向外拓展到尊敬其他长辈,并且学会人际交往中的与人为善。当前,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在家庭教育系统中,儿童是中心,因此在家庭教育需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第一,防止孝亲教育家庭氛围缺失的错误倾向,父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从而淡漠儿童道德养成中的孝亲教育,使得儿童养成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的不良品性。第二,防止將孝亲教育等同于家庭教育的错误倾向,孝亲教育中的亲子关系只是儿童道德养成过程中其中一项重要的道德关系,孝亲观念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将孝亲观念等同于家庭生活的核心是道德泛化的表现,孝亲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儿童精神层面上的诉求与人格上的独立。在新型孝亲教育过程中,避免这两种常见的错误倾向,能够有效增进亲子感情,培养感恩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与社会的道德风尚。
2.2 礼让教育
礼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它包含礼貌、礼节、谦让。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礼让既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程度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的水平,因此家庭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儿童礼让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道德文明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孔融让梨”“廉蔺交欢”“程门立雪”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礼让习惯。
首先,家长要注意把握礼让教育的尊重、适度原则原则,要求子女再人际交往活动中必须尊重对方人格,把握彼此之前道德情感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其次,要加强对儿童的行为训练。在日常行为过程中,通过各种行为训练,加强礼让教育的培养。例如见到老师和长辈问好,给对方一个礼貌的称呼都是礼让的表现。虽然年龄尚小的孩子也许还不具备感激别人更高的情感,但学会了和别人礼貌用语,有利于逐步发展孩子的优秀的品质与情操。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行为抓起,才能不断积累养成礼让的优良品质。
2.3 诚信教育
诚信,乃诚实无欺,恪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之本。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季布的“一诺千金”也成为人格追求的千古美谈。现如今,“诚信”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是立世之本,人无信则不立。
培养儿童的诚信品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首要条件。只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进行真挚有效的沟通,使儿童感受到关心与爱护,他才能够信任并且依赖父母,有了错误才勇于承认并积极改正。其次,当发现儿童有不诚实的言行时,家长要亲近孩子,聆听孩子的想法,不能够急躁、粗暴,甚至进行打骂、体罚等,这样只会加深儿童与父母之间的隔阂,造成孩子为了躲避责罚打骂而说谎。父母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单方面地灌输诚信观点,更需要父母以身作则与榜样示范。家长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兑现,生活化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容易吸纳诚信品质,迅速转化为诚信行动。
2.4 勤俭教育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是对财物的合理分配,节约是珍惜劳动成果,是对劳动创造者的尊重。历史上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古训,对儿子司马康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俭,德之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4]。
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水平的改善,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不节俭的恶习。因此勤俭节约教育应始于幼时,是家庭教育的必修科目。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的来之不易,其次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最后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习惯,在生活细节上养成节约的习惯。
3 ?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
儿童道德教育的实质是家长与儿童道德养成的交流过程,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5]。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可以促进儿童道德养成,因此在儿童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
3.1 传递正确道德观念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人们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道德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儿童时期接受家庭教育结果的反映。在儿童时期,大多数时间都是与父母共同度过,父母的言行举止富含道德规范教育。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上的种种问题都会反映到家庭中来,都会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道德不是完全独立于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而存在的道德体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孝敬长辈爱护幼辈,才能在生活中做到关爱他人,才能在职场中做到团结互助,才具备尊老爱幼的品质。这些都是家庭在儿童道德教育中传递出来互敬互爱的道德价值。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丰富生动的道德内容,将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儿童,影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标准,促进其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6]。此外,家庭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养、家庭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儿童,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获取道德知识,形成道德信念感,促进其自身品德的完善。
3.2 示范良好道德行为
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就是家长与儿童,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社会关系,还包含着血缘上的亲属关系,是天然最为亲近的人际关系。家长不仅要给儿童提供基本的物资基础条件,而且也要在精神世界方面引导儿童,也使得家庭教育的感染力极大增强。家长是天然的权威者,儿童对于父母及家人的信任以及对家庭的天然依赖,使得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愿意模仿父母,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接受他们道德观念的灌输,效仿他们的道德行为。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通常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父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情、语言、动作都会像儿童传达自己的情绪、習惯以及观念。因此父母的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起着诱导与示范作用。父母通过语言、行为等活动将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灌输给儿童,会使孩子在形成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的基础上形成辨别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付诸道德实践。因此,在对儿童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父母的道德行为示范作用,树立榜样形象,才能促使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发生。
3.3 巩固儿童的道德品格
家庭道德教育不像学校道德教育那样具有层次性,相对学校教育场所和教育者的变化,家庭教育更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对他们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能通过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去感知孩子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使不良的道德观念扼杀在摇篮里。而在学校,由于是群体教育,老师的精力有限,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命运次家庭教育在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对趋于稳定的家庭环境以及家长之间相对一致的教育要求,不仅保证儿童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意志品质的形成上具有正向作用,而且巩固家长对儿童道德品格形成的不间断影响。
儿童在与家人的情感互动中进一步接受了道德教育,从而巩固了道德教育的成果。儿童从家庭以及学校接受到的道德知识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信念,从而外化为道德行为,然而,儿童的社会实践主要集中于与家人的亲情互动方面,在这互动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思想的灌输和道德实践,符合儿童接受道德教育的规律,有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家长可以对于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给予表扬,使儿童内心获得道德实践的喜悦感,对儿童不好的道德行为给予批评,使儿童的内心确立道德羞耻感,纠正错误行为,及时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积鹏,韩仁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家庭德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8):103-109.
[2] 罗时燕.儿童道德教育病理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 曹秋梅.关于少年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4] 许瑞芳.传统童蒙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09,4(3):31-33.
[5] 宋文秀.家庭伦理情感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 葛建平.关怀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编辑整理: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hljkxzzs.com
上一篇:程晋芳研究综述
下一篇:中加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