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kxjscx@kxjscxzzs.com
  • 在线编辑QQ:959914545
科学技术创新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600/N

邮发代号:14-119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原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5 阅读数:503

许萍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物质贫困得到了显著缓解,但“精神贫困”的现象却困扰着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主要是由心理、环境、信息以及思想等多重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环境不适、信息匮乏、享乐思想盛行等方面。深入挖掘当代大学生精神贫困产生的原因,以期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贫困 ?精神贫困 ?自卑 ?信息匮乏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192-04

长期以来,物质贫困一直是困扰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家庭家教业需求的迅速扩大,当代大学生的物质贫困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而精神贫困却随之凸显出来。长期物质贫困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心理状态,使其在摆脱物质贫困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精神贫困的现象,精神贫困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环境不适、信息匮乏、享乐思想盛行等方面。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大约有近两成的贫困大学生存在精神贫困的现象。当下对于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而忽略了环境、信息和价值观等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从多维度深入探讨精神贫困的成因,才能真正理清当代大学生精神贫困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精神贫困的含义

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的贫困。物质贫困一般被定义为个人或家庭在生产资料、社会资源等方面匮乏窘迫。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展开,到目前为止,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伴随着物质贫困的逐步解决,精神贫困现象逐渐凸显起来。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扶智,精神贫困现象的有效解决也有利于解决物质贫困。

精神贫困是指当人在一定程度摆脱物质贫困后,其精神状态经由贫困的生活经历形塑,所导致的心理特点、认知习惯和选择取向等方面依然延续物质贫困时期状态的一种心理现象,个体受其影响使得其出现自卑、环境不适、享乐思想等消极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伴随着物质的不断提升精神贫困的现象逐渐凸显起来,尤其是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精神贫困现象尤为明显。杭承政、胡鞍钢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指出,“精神贫困”实际上是理性经济人“个体失灵”的结果,将“精神贫困”定义为贫困人口缺乏志向、信念消极和行为决策不理性,从而影响其脱贫的行为现象。个体失灵这一概念最先由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主要指的是“行为失灵”,即人们不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决策和行为,导致个体福利无法最大化[1]。余德华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精神贫困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是一个主要反映人的追求、信念的价值理性范畴[2]”。通过杭承政、胡鞍钢和余德华对精神贫困界定对比来看,相似之处是他们在界定精神贫困的维度上都包括信念、志向、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而不同的是杭承政、胡鞍钢的界定更针对贫困人口因缺乏信息和致富机会,导致了大量非理性选择,从而损害了自身利益,希望能引导贫困人群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余德华则对精神贫困主体的界定更广泛一些,是某一社会群体由于受到经济、教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导致了自身在思想道德水平、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落后于社会主流水平。并且在余德华的论述中,精神贫困包括绝对精神贫困和相对精神贫困,通过余德华对精神贫困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精神贫困显然是一种相对精神贫困,大学生受教育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等方面出现了落后于他人或社会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物质资助予以了较大的关注,但是对于大学生的精神贫困现象关注度较低,研究相对较少,尚未深入到精神贫困发生的内在机理当中。大学生精神贫困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探索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成因,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当前,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积极、阳光、健康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自卑、孤僻、抑郁等负面情绪。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表现在诸多方面,概括起来大多体现在心理、环境、信息、思想意识等几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精神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高中到大学环境转化引起不适

大学生群体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与中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大学生环境转化引起不适尤为明显。在相关调查中,约有40%的大学新生认为自己不适应大学生活[3]。当前,大学生环境不适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不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贫困大学生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化就容易引起不适,加之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原来在家庭生活转化为集体生活更会引起不适,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2)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在相关调查中指出仅有14%大学新生平均每天学习达8h,有明确学习目标的仅为31.5%[3]。在中学时期,老师会强制性地管教学生,而大学的学习生活主要依靠于学生自学。许多贫困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优异,到了大学环境中发现身边有很多不仅成绩比他们更优秀,而且视野更宽阔的人,这种落差给许多贫困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3)不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方式。在相关调查中指出,有20%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同学发生过冲突或争执[3]。在中学时期,大家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而到了大学环境中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强,并且贫困大学生无法适应家庭富裕的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慢慢也会让自己独来独往。

2.2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信息匮乏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媒体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承载了大容量的信息内容。有学者指出,约有90%的学生每天几乎都会上网浏览各种新闻网站,如腾讯、微博、头条咨询等[4]。这样的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大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找不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在繁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不能判断出信息的价值所在。对于部分很少接触网络甚至几乎没有接触过网络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则更容易出现信息匮乏的现象,大学生信息匮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在前期调查中有学者指出,约有56%的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并不强烈[5]。在中学阶段,教师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信息接触的很少且不全面,而大学的教学形式较为灵活,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贫困大学生自身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接触信息的机会很少,进入大学后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信息,但是对信息的利用还不充分,并且较难分辨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中判断、收集、整理信息困难。有学者指出,仅有20%的大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判断并有效利用[5]。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时往往会表现出迷茫的状态,在资料收集完整后不知如何下手,组织信息能力较差。

2.3 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导致享乐思想盛行

当前,大学生的经济意识和消费观念随着西方不良思潮的侵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相关调查中显示,有16.2%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环境中享乐思想普遍存在,56.1%的大学生认为比较普遍,26.7%的大学生认为只存在于少数大学生中[6]。贫困大学生从农村来到城市心理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化,而周围同学的攀比、虚荣心的作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他们心理出现变化,很多大学生开始只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而不再关注精神层面的需要。大学生享乐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思想懒散。在前人调查中,有9.4%、42.4%的大学生对上课时间手机不离手、时时刷微信这一观点表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6]。当下,大学生手机终日不离手现象逐渐普遍,部分贫困大学生为了融进“宿舍圈子”,“同学圈子”选择放弃学习的时间,和同学一块打游戏、逃课,逐渐堕落。(2)学习上得过且过。在前人调查中有,4.3%和15.7%的大学生对“读大学是为了混文凭”基本认可[6]。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相对较好,进入大学以后面对许多有家庭背景、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心理产生很大的落差,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自我放弃,学习上得过且过。(3)消费方面有攀比、炫耀的心理。在前人对“大学生对名牌产品认知和追捧程度”的调查中,有49%的人表示可以理解[6]。大学环境本来应该是相对单纯的,但如今社会上的享乐风潮也渐渐侵入到高校环境中,大学生也学会了社会上的功利化行为。

2.4 物质贫困带来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7]。在进入高校后,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日常的消费中形成较大反差,而这种反差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刺激,更会使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大约有10.8%的大学生存在较重程度以上的自卑心理[8]。当前部分大学生的自卑感表现在多个方面。(1)自我评价过低。在前人的调查中,有36.1%的大学生不自信[9]。这是自卑問题的根本,主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由于一方面的不足而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评价都很低,认为自己没有优点,处处不如他人。(2)多疑敏感。性格敏感的贫困大学生往往更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困扰,敏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情绪感知更为深刻,对于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不敏感的人可能很快就从这件事中走出来了,而敏感的人则还沉浸在情绪当中。(3)自我封闭。自卑与自尊是密不可分的,当贫困大学生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总是担心自己的某些不足被他人发现,因而采取掩饰自己和否定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孤立起来,形成封闭型人格。

3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现象愈发增多,其所产生的影响愈发严重。精神贫困是植根于当代市场经济和贫富分化等在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现象,通过分析精神贫困的表现,认为精神贫困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体制、家庭教育理念和大学生自身认知障碍等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的。

3.1 社会环境消极方面的影响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涌入了国门,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有学者指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造成功利主义泛滥的主要因素,如果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全然无视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守信等原则的时候,人的精神世界也必定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10]。”在前期研究中,约有37.5%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因为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所致。一方面,“金钱万能”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受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不管自己的家庭是否富有,都追求品牌。贫困大学生从一个较为贫困的地方到经济发达的城市,面对城市环境的繁华、同学间的物质攀比,都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认知、思想、心理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消极现象被各种媒体放大,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例如,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会通过一些不合理的手段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不公平现象时不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一味地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极端、易钻牛角尖等。

3.2 高校教育体制的局限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一部分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存在着重科研和专业教育,轻视德育和思政教育的现象。“大学应当是一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场所、时间的地方,而不应该又是一个学习的牢笼[11]。”这个现象背后容易导致两种结果:第一是高校多数学生不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没有优秀的考试成绩就没有各项奖励和荣誉,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只关心考试成绩而淡漠提高自身素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行为。尤其是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奖学金、贫困补助等是他们的生活基础,那么在强烈的自尊心的驱使下,贫困大学生一心想在学习和成绩上超过他人,以此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第二是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心智等方面还并不成熟与稳定。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强大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人际压力等各方面压力的时候极易出现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处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政队伍和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方面还并不完善,没有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普与知识分享,使得部分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出现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处理。

3.3 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还存在不足,家长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看起来比西方人显得‘亲,但是这种‘亲多数情况下表现为父母对子女‘身的照顾和养育,而很少涉及对其‘心的关注和尊重[12]。”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许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其以学习为中心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为让孩子一心只放在学习上,在家务劳动方面家长事事亲力亲为,不注重孩子的体育、审美等方面的培养。然而,这样的行为所导致的是培养出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学生。在贫困家庭中,家庭教育不合理的现象则更为突出,贫困家庭由于家庭的拮据必然没有办法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够及时引导贫困大学生养成平和的心态,就容易造成贫困大学生自卑、嫉妒、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温暖的、积极的家庭环境就能够更好地促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乐观、自信的人格;而消极的、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容易促使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嫉妒的心理。

3.4 大学生自身的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进行深度剖析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大学是大学生完善自我认知的重要时期,此时的他们刚脱离初中高中的‘灌输式及‘幼儿式的教育,而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准成年人,正处于复杂社会的边缘[11]。”大学是大学生培育和完善自我认知的重要场所,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阶段。在前期研究中,约有39.1%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环境中比较迷茫。在高校环境中,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产生精神贫困的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自身。一方面,贫困大学生自我评价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过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此基础之上,自卑的心理造成了过强的自尊心理,通常表现为自傲、敏感等。“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会表现得更为好强、不甘落后和渴望成功,而经济上的困难促使他们产生了敏感的自尊心。对于和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他们极为敏感和关心,使得他们极易在情绪上产生波动[13]。”另一方面,很多贫困大学生不具备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贫困大学生常常因为经济上的贫困、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和学业上的压力产生挫败感,贫困大学生在面对挫败感时往往采取的是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利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4 ?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应该给予重视和关心。当前,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精神贫困的现象,该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环境不适、价值取向、信息匮乏等纳入到大学生精神贫困表现的考量范围内,而造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也是来源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体自身等方面。该文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原因,以期可以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促进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 杭承政,胡鞍鋼.“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4):98-99.

[2] 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15.

[3] 王璐.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4] 王学敏.信息污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影响[J].今传媒,2018,26(12):66-67.

[5] 戚航宇.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6.

[6] 弓静.当代大学生中的享乐主义现象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

[7] 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3.

[8] 成孟丽,刘志娟,彭玉梅,等.地方高校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培训,2016(12):35,38.

[9] 张松.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心缺失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高校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3.

[10] 李萌.消除精神贫困构建健康精神生活的对策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1] 彭守平,孔沈燕,王梦杰,等.大学生精神贫困原因浅析[J].新课程研究,2016(8):121-122.

[12]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 杜以昌.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2):144-145.


编辑整理: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hljkx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