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kxjscx@kxjscxzzs.com
  • 在线编辑QQ:959914545
科学技术创新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600/N

邮发代号:14-119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7 阅读数:337

摘 ?要:中医英译是将中国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英语的一项研究工作,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关联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跨文化在进行英文翻译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分别从不同语言反映不同民族对事物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方式这3个方面内容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 ?中医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233-02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在中译英译过程中,跨文化理解与翻译是最为常见,又是最为困难的。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历经千年,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且鉴于其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其中浓烈的人文色彩,使得中医学不仅仅限于医学角度的历史变革,更加明显的是融入中医学著作当中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变革。另一方面,欲将中医英译成英文,目的是让懂得英语的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医,而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上去翻译东方人的文化作品,势必存在着强烈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作品尽量保持原味,让西方读者不会无法理解,这就需要翻译时的文化包容与接受。否则,若一味地强调中医学本身的文化特征,较真一切原汁原味,翻译出来的作品势必让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经验以及不了解中国风俗、习惯的西方人一头雾水,晦涩难以理解。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让读者能够看懂,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还是要充分保留的。这就需要中医英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跨文化的问题。

1 ?中医语言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事物的认知体系

虽然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现实世界我们看到的现实客观存在是相同的,如中外同样可以看到的行星——彗星,中国人称其为扫帚星,而西方人称其为哈雷彗星。不同的名字,同一个事物。在中西医学上也是这样,同一种疾病,中医称其为“消渴症”,而西医称其为“糖尿病”。《皇帝内经·素问》及《灵枢经》都记载过“消渴症”这一病名,《素问·气厥论》还指出了消渴症临床症状,如渴、欲饮水、尿多的症状,“奇病有消渴,皆上消也,多饮而渴不止者也”“溲便频”。这与西医的糖尿病同出一辙,只是中医的习惯命名方式是根据症状或形态来命名,如“血崩”指妇女流产、“胎黄”指小儿黄疸等。西医对疾病的命名则方式多样,有以发现者命名的,有以患者命名的,还有以地名命名的,更多的是像“糖尿病”这种,以病因命名的。如“心肌炎”“动脉硬化”“胆囊炎”等。

这种对于同一疾病的不同说法,中医翻译者就可以直接采用归化式的翻译方法,让翻译的内容更加接近于翻译语,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因为“译作的服务对象也应是与译者同时代的读者,因此没有必要在译文中保留过时的词语。否则,翻译的结果就会与原文的交际功能相矛盾,而真正背上‘不忠实原文的罪名[1]”。既然现代医学中许多疾病的名称已经全世界通用,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来翻译了。

2 ?中医语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

中医学语言在其价值体系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古代中国,等级制度森严,中医将这一文化融入到了医理和药理当中,将中药的组方形成了君、臣、佐、使的配伍方式。《序录》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也。”任何一个方剂都不是药物的随意堆砌,都是有着一定规律的组方原则。药物本无君臣等级之分,之所以将其分为等级,是根据古人对药物价值评价体系标准来划分的。如《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其功效及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这种情况下,为了让读者能够清楚明白而不会被这种复杂的比喻方式所困扰,中医英译工作者就一定要想办法解释清楚,即可以采取音译/意译+注释(文外解释或文内解释)。如魏迺杰(Nigel Wiseman)就在其《英汉、汉英中医词典》中将君臣佐使翻译成sovereign, minister, assistant and envo;同时注明medicinal roles(医学中的角色)[2]。如果是在中医学著作当中翻译此内容,就更要结合上下文,做全方位的解释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晰明了。

3 ?中医学语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同民族的语言所表現出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医学的语言形成于中国古代,所以是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体现。其中许多想法和说法,即使是对于中国现代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理解的。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其认为中医学必然也要以天地万物的共性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就不仅仅是中医学外在的哲学理论指导思想,更是中医学内在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中医学对于中医本身的许多医学方面的特殊性问题并未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把人的生理、病理及药理等医学问题都归纳到五行学说当中去,并构架了以此为特色的中医学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

在中国文化当中,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中医学中的病症以阴阳命名的,如阴竭阳脱、阴平阳秘、阴盛格阳等。在中国文化中,男为阳,女为阴,故而许多男性疾病以阳开头,许多女性疾病以阴开头。如阳绝、阳痿、阴虱疮、阴斑等。

对于此类翻译,如果要从“阴阳”的角度去分析翻译并让读者接受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在世界各国,基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阴阳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房德里耶斯就指出,人们说不出为什么“羹匙”“柱子”在法语中是阴性而在德语中是阳性(房德里耶斯1992,101)[3]。如果强行将中医的阴阳属性灌输给读者,容易造成读者思维的混乱,就像我们习惯了点头是代表“yes”摇头是代表”no”一样,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式,想要逆向而行是容易混乱出错的。

在翻译带有“阴阳”这样的中医词汇或句子的时候,翻译者可以采取直入式的翻译方式。即将中医文化表达形式直接进入英文翻译,主要采取音译策略,保留中医学词汇的发音,最大程度保留中医学文化特色。如“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翻译成“yang being often in excess, yin being often deficient”翻译时将阴阳直接音译,将阴阳的定性直接灌输给读者,不用其自己去揣摩分析“阴阳”,这样读者更容易学习和接受。

中医英译跨文化翻译难度很大,作为中医英译工作者,需要尽量从综合方面考虑,使译文尽可能保持原意的情况下让读者也能接受,最大限度地让中医学知识得以正确传播才是进行中医英译的最终目的[4]。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1.

[2] Nigel Wiseman,.Feng Ye.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M].Beijing:People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532.

[3]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32.

[4] 付明明.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编辑整理: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hljkx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