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17 阅读数:394
何琼
摘 ?要:对于数学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向来是喜忧参半,爱恨交加,经常是上课听懂了,课下会做了,考试却出错了,成绩出来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数学老师面对自己教了几十年的科目,始终会有的困惑是该讲的都讲了,该练的都练了,可是学生成绩往往是不尽如人意。该文从“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3个方面入手,详细梳理了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3个阶段。笔者提出的进阶学习的方法,使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数學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学好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 ?学习过程 ?问题 ?改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150-02
对于数学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向来是喜忧参半、爱恨交加,经常是上课听懂了,课下会做了,考试却出错了,成绩出来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数学老师面对自己教了几十年的科目,始终会有的困惑是该讲的都讲了,该练的都练了,可是学生成绩往往是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就出现了,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苦的普遍现象,数学简直就成了学生的堡垒,老师的心病,家长心里永远的痛。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笔者发现,数学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一般不是那些不断重复机械做练习的学生,而是那些喜欢思考、热衷探究的学生。一部分学生之所以把数学看成洪水猛兽,觉得数学比别的科目更难以驾驭,主要原因还是将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获得数学知识这个层面,更谈不上发展数学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了。
下面,笔者就“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这3个阶段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状态,谈谈自己的体会。
1 ?获得数学知识
第一阶段:听懂。
随着新理念的融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也转移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通常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因此“听懂”自然不是难事。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如果学习只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当然是不会进步的。
第二阶段:学会。
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典例进行练习,只要题目是老师讲练过的就得心应手,题目迎刃而解。但是很多学生还发现,题目和老师讲解过的如果稍有改变,题就不会做了,数学有很多题乍一看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往往是卡在某一步,这也是有些学生听得懂但是不会做题的一个因素,这个阶段顶多是照猫画虎,只是学会了依葫芦画瓢而已。究其原因会发现,题目是灵活多变的,思考却一成不变,典型的“刻舟求剑”,所以需要我们仔细地去观察题目中所蕴藏的规律,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方法技巧,发现题目之间的关联,一个数学优秀的学生一定是善于观察规律、善于归纳总结的。
大多数学生上课听讲专心,做作业也认真仔细,可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学习的状态始终停留在这两个阶段,学生获得了知识,充其量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还没有掌握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也就是俗话说的学得死板。大家知道,数学是一门极灵活的学科,绝不仅仅是几个概念、原理和公式能概括的,依靠死记硬背以及机械地反复练习,并不能正确深入地解决数学问题,教师既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 ?发展数学思维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要由“学会”上升到“会学”,说到底就是要发展数学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绝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教师也不能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在探究中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其“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其次,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情境,巧妙设置独立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定理的时候,可适当讲述一些和该定理有关的发现、思考和演变的过程;在讲解抽象问题时,可以借助实物模型,使数学问题更加形象化。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要讲究一定的培养方法,比如错题引证法,在讲解某些问题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错误,然后鼓励学生找出老师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这样有利于纠正学生平常在数学学习中常犯的错误,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问题,也就是“会学”了,但这远远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数学从来就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和空间关系,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和思维方式更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学习它绝不是只会做几道题这么肤浅,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从而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用”和“活用”,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师要具备“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理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为“教学相长”,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课堂上始终把发展学生主体性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参与,才能使知识转化为智能。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时,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图形,如正方形、直角三角形、梯形,思考不同的证法,得出相同的结论,来提高学生证明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其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和练习方法,尽量做到因内容而变化,多联系实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主要的是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4 ?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并不能墨守成规,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不能成为数学教学的主导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新,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有趣,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是每位教师的使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池瑶.对数学解题的思考与认识[J].数学之友,2016(6):23-24.
[2] 吴少堂.解答数学题是干啥的[J].中学数学,2014(3):87-89.
[3] 彭文强.一道教材习题的解答分析、推广与应用[J].中学数学研究,2017(1):123-124.
编辑整理: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hljkx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