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14 阅读数:386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临床护理岗位也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引入护理岗位实例,以护理岗位能力为本位,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临床护理工作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实施时,必须将将护理岗位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今后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必须掌握良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认识。
关键词:护理岗位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159-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能较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并能比较熟练使用Windows7和Office 2010的主要软件,能使用多媒体软件对图像和动画等进行简单的处理,能创建和管理网站。在开展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能适应护理岗位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并能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操作技能,与高职护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叠。教学时如果局限于教材中单一知识、概念和应用的讲授和练习,将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设计应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融入专业问题情景,渗透护理岗位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今后具体的工作任务及解决方法,实现护理工作岗位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探索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1]。
1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1 教材内容缺乏专业特征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而目前高职护理专业选用的教材为高职校通用教材,过分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所占比重过大,具体应用技能比重偏小。加上缺乏对具体行业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科学分析,缺乏与职业相关的实战训练,因而没有专业针对性,难以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2]。
1.2 学生不清楚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对护理岗位工作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程,大部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不了解学习该课程与后续课程和今后护理岗位的关联性,不清楚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今后的护理岗位上能完成哪些工作任务,或者能解决哪些问题,学习仅是为考级而学。实际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信息技术》《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都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3],护理岗位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3 教师缺乏对护理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理解
目前从事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非护理专业毕业生,缺乏护理专业知识,不清楚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护理岗位上的应用现状,教学时常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中不能与专业相结合,不能很好地列举护理岗位案例,难以将护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缺乏专业针对性。
2 ?以护理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意义
以护理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临床护理工作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护理工作岗位相联系,使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 ?以护理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引入护理岗位实例,以护理岗位能力为本位,努力使临床护理工作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3.1 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护理岗位的应用现状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护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的供需平衡机制,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合理规范确定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4]”。老师要深入医院或与学校护理专业老师商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护理岗位的应用现状,如护理信息技术涉及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医院临床各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ICU、手术室等)开展健康教育时需要应用哪些现代信息技术(PPT制作、网络技术等)。理清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护理岗位以及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后,教学设计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侧重点,既考虑学生考级的需要,又注重专业特点,适当增加或渗透护理岗位实际应用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的应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2 将护理岗位能力融入教学内容
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将护理岗位能力融入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今后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必须掌握良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认识。教学时将任务驱动作为教学的线索,首先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然后将工作任务整合于教学内容之中,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护士值班办公班,要了解病区内每个患者的住院情况(如住院天数、治疗和检查情况,所用医疗耗材等)及医疗费用(产生的费用、交费)等,需要应用哪些办公软件来完成工作任务;开展健康教育时如何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将教育内容制作成PPT、动画片和图片,建立微信群和QQ群等。通过将护理岗位能力融入教学内容,在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任务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护理岗位工作繁杂、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较多,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护理岗位将需要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由于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通常在第一学期,学生入学时间不长,对专业不甚了解,对护理岗位认识模糊,这就需要老师深入医院了解护理工作现状,咨询护理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更多地了解护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并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出来;教学设计时将护理岗位能力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谭倩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中药类专业结合的教学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4):91-93.
[2] 刘德玲.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医药类专业计算机立体化教材开发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6):63-66.
[3] 杨文舟.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0(5):65-66,69.
[4] 国家卫计委.国家卫生计生委關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2-10).http://www.zwgk.lingbi.gov.cn/3714689/23009626.html.
编辑整理: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hljkxzzs.com
上一篇:企业内部控制中ERP系统的应用
下一篇:幼儿体育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