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7 阅读数:349
陈晶晶
摘? 要:民办高校实施创业导师制是现阶段高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本科生创业导师制的培训与实施,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互动模式,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通过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和运行机制的理解,着重分析了目前民办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不足,并重点探讨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和实践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 創业? 导师制? 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b)-0216-02
导师制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科姆教授在中世纪末期创立,对本科生的生活、道德、行为及学业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辅助学生尽快提升自身,将学生培育成才。我国的导师制是在1930年前后由竺可桢先生首次于浙江大学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导师制在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过程中广泛被采用的主要原因有3个:(1)对学生个体的关注;(2)导师与学生彼此合作的精神;(3)导师与学生对待学术问题的独特的态度[1]。
在我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中都不断的强调要在国内高校“实行导师制”。在国内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并非鲜见,但仅限于学术(科研)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体现。实施本科生的导师制,通过导师对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创新、进行指导,同时辅助学生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各种形式的锻炼,比如课题、科研、教研项目等,来提升本科生自身的科研能力,促使其早日成才。
1? 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背景及概念
1.1 背景
根据习总书记对中国教育界的指导思想,导师不仅仅在学术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要对学生的品格和思想境界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早日打开“智慧之门”。
如果仅仅通过课堂授课,师生沟通交流机会有限,更不要提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1.2 概念
创业导师制是一种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对一的互动式教育模式,目的是在指导民办高校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制定不同阶段的指导方案提高创新能力。
2? 民办高校创业导师制的成绩与不足
2.1 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
(1)民办高校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要求下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几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负责创新创业的教学单位,聘任专任教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相关的指导类课程。
高校创业导师制强化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自我认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工作责任心、沟通和协作能力等。
(2)民办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方面。
由于任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经验;课程的不连续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创新创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基本上为合班授课,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程度有限。就业创业指导的个性化与实用性不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
2.2 从学生层面进行分析
(1)民办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初入校园时,他们就有创业的欲望和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从校友从事工作的统计数据来看,创业成功校友、在新兴岗位上工作的校友和在传统岗位具有创新突出贡献的校友占60%左右。
(2)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是“95后”学生,他们在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民办高校大学生往往会遇到如缺乏管理经验、创业资金不足等问题,许多创业者缺乏创新精神和奋斗意识。
3? 在民办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机制、模式和必要性
3.1 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励惩罚制度
导师作为导师制的核心,需要对成为导师的教师的客观要求非常严格,比其更为重要的就是导师的责任心与工作态度,必须设置合理、科学的指标对导师的整体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奖励或者惩罚的基础。
3.2 建设成熟有效的、结构合理的校内外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团队以导师作为核心,大三、大四的学生作为辅助,共同辅导大一、大二的新生,同时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或其他行业中的佼佼者作为校外导师。
导师团队需要经常接触所指导的学生,同时发挥高年级同学的传帮带能力,对学生无论在专业学习方面、职业能力培养还是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上都给予全面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带领团队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科研实践项目,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大赛,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程育人,率先垂范,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负责辅助的大三、大四学生负责学生的日常联系、交流和沟通。
聘请民办高校有突出贡献的校友加入到校外导师团,采取“大手拉小手,创新传帮带”的模式,进一步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提升。
只有通过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培养,结合校内外的资源,使学生经常接触创新性的思维与经验,才能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到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度。
3.3 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民办高校科学地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高校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反过来也促使教师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重新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自己的母校拥有更多的归属感。高校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上,要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开放性思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与启发,使学生具有独立性的学术人格。
3.4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参与学术讨论活动,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赛、“互联网+”大赛、“三创”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学会撰写研究报告,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5 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效统一
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学院、校内外导师和辅导员多方联动,相互协调的运行模式。在这一模式的运行过程中,高校积极引导和建立指导机制;校内各级单位各司其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其独立的思维模式和探索精神,学工队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动态进行把握,使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万舒良,吴泽娟,杜娟.浅谈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31-132.
[2] 杨叶,张展,李远.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127-128.
[3] 胡国杰,刘晓伟,孙国帅.本科生导师制下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289-290.
[4]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41.
[5] 刘小珍.导师制对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2):23-25.
编辑整理: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hljkx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