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kxjscx@kxjscxzzs.com
  • 在线编辑QQ:959914545
科学技术创新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600/N

邮发代号:14-119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基于社会需求导向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0 阅读数:337

李军民 周育辉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社会各项建设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命。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的现阶段建设需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越发清晰。基于此,该文以基于社会需求导向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式研究为课题,首先对该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并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导向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社会需求导向下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分别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评价体系构建几方面进行了一般对策探讨。

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范式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113-02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需求导向性的必然性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二是社会需求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具活力的推动力量。现实问题很好理解,也容易看到,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社会需求导向呢?什么又是社会需求呢?我国高职教育在借鉴国内外多方面成功经验基础上,涌现出了很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社会需求导向的,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对此,我们有必要总结其中的社会需求导向因子,共同探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发展问题。

1? 概念解析

社会需求更大程度上是经济学的范畴,它对应的是社会供给,简单来说是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实现社会现实供给能力的基本和驱动力。社会需求都是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下产生的,是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要求而产生的对某一个方面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讲,需求的分析方式和分类角度很多,比如中长期需求、区域需求,又由于社会需求是集合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现实状况和多种需求为一体的集合体,特别是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由此掌握社会需求分析方法,抓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点和趋向是社会需求导向的本质所在。社会需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高职教育来說,更主要的体现为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乃至于经济产业机构变化都能够鲜活地体现在相关教育的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调整以及人才培养规划等方面,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

2?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标准

2.1 确定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行业发展的社会需求、时代需求以及政策要求等,同时包含对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成长的需求分析和思考。人才培养模式优劣分析、需求分析等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既要从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劣势以及政策影响因素、经济建设需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根据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比如订单式、双证制、联合办学等模式进行选择。

2.2 联合行业制定岗位技能标准,为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奠定基础

根据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范围和短期中长期需求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人才岗位技能标准确定,积极参与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分析,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明晰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为高职专业人才目标规划奠定基础。

3? 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3.1 教学管理

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改革主要涉及到专业设置、招生,以及教学体系顶层规划等诸多方面,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学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人才紧缺的现实需求和人才发展趋势,在于保障学校专业招生能够匹配地区经济社会人才发展需要,均衡人才数量,优化人才质量,提升高职学生毕业就业的机会,在于确保使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标准能够反映在教学的顶层规划上来,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2 课程体系方面

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分析和优化对策探讨和实证。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建立学校主导、社会特别是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设置改革委员会,有课程领域权威专家、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等根据社会行业信息为高职课程体系科学化制定和改革做出指导和调整,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职业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并积极改组教师团队结构,构建基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块化教学队伍。与此同时,把富有工匠精神、新进教学理念、创新创业等的理念写入人才培养对应的教学内容中去,鼓励教师积极革新思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的结合,并从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鼓励教师提高自我职业核心素养能力。

3.3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教学评价是对现行教学质量进行整体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方法,能够为社会需求导向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依据。对此,要着重构建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突出教学评价与教学考核的关联性,突出教学评估的双向动态发展性,确保所反馈的最终内容能够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正确对应行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正确对应学校基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

4? 教师队伍素养的提升

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着重于提高大学生对于未来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还需要教师队伍人才素养能力的整体水平提升。

4.1 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是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人才培养目标更高效达成的教学保障,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双师型”教师,简单来说是既懂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也熟练掌握行业前沿技术,能够洞悉行业前景。对此,要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挂职,担任企业顾问等机制举措,与此同时,又要充分利用企业前沿科技人才优势,加强在教师企业培训、企业人才进校园等多方面的沟通机制建设。

4.2 引入人才,充实实力,实现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转型

一方面,引入“双师型”教师人才,或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教师讲座、优秀教师演讲、培训等活动,努力培育一批年富力强,肯担当、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充实青年骨干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自我转型。要敢于创新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从顶层规划到每一堂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处处体现出负责任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

5? 结语

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从专科院校合并,中职院校升格等基础上走过来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扩建、大规模扩招的外延式发展到如今的内涵式发展姿态,可以看到高职院校逐渐在办学导向、教育特色、教学改革等方面达成了重要的思想共识和理论框架基础。对此,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的不发达特点,也要停下脚步,躬亲实践,深刻认识到社会需求导向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价值,努力为深化我国高职教育社会化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张士.社会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19):34-36.

[2] 邢梅,崔佳.建立就业和社会需求导向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中国人才,2012(8):127-128.

[3] 张麦秋.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29):25-27.


编辑整理: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hljkxzzs.com